江苏节能网

 

搜索

欢迎投稿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欢迎订阅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入编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诚邀广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地址:南京市苜蓿园大街52号      E-mail:jsjnw@jsjnw.org


版权所有:南京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备案号:苏ICP备1001093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

 

节能详情

共建绿色低碳生态城市

作者:
来源:
南京日报
浏览量

南京市政协常委会议围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商议政

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碳”工作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低碳城市试点为主线,加快构建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大力推动城市低碳化转型。年初,市委常委会会议将“我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确定为市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议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双碳”工作是“国之大者”“责之重者”。市政协主席王立平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增强做好‘双碳’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切实把握‘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练就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硬本领,注重解决当下突出问题、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打好‘双碳’主动战、持久战,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9月27日,市政协召开十四届二十三次常委会议,围绕这一主题协商议政。会前,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城市建设)委员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了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会上,市发改委作了相关工作情况的通报,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城市建设)委员会作了调研情况汇报。市政协委员分别围绕“着眼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标准;聚焦产业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关键支撑;突出源头减碳,完善能源利用体系”四方面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并在大会上交流,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A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机制

“‘双碳’战略是涉及新能源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重大命题和重要机遇,必须统筹考虑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居民生活,立足减污降碳与经济发展‘双目标’,在创新发展中促进低碳转型,在低碳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委员们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完善“双碳”工作整体规划。

“首先,进行全市碳排放现状摸底,深入研究制定全市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双碳’战略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其次,建立碳核算和生态核算机制,对碳排放的强度、总量进行精准监测和核算评估;第三,建立碳账户和生态账户,形成包括碳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经济增长等要素在内的各级政府、企业、个人的绿色责任账户,确立全社会集体减排的责任清单。”市侨联提出围绕“双碳”战略需要夯实的一揽子基础性工作。

九三学社市委建议,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技术,动态汇总排放清单,完成碳核算模型架构,利用现阶段的数据和数学模型探索反演碳排放情况,为调整产业结构等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找寻“双碳”大形势下的减排和结构调整的空间。在实施环境空气温室气体、碳排放、碳核算、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本市特色,推动形成目标统一、各部门系统的标准,逐步形成“双碳”标准化体系。

“碳排放来源复杂,监测项目种类繁多,监测技术难度大,各领域碳排放的核算因子尚未统一,碳核算体系的层级和范围不全。”市政协委员武光建议,进一步完善碳监测技术体系,建立跨部门、行业、企业的排放因子、碳排放量等数据共享机制,促进产品碳排放核算结果的公开透明,增强碳排放数据对“双碳”目标下各项工作的支撑能力,初步建成全市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准确可靠的碳排放数据是摸清碳排放家底、有的放矢精准减排施策的重要基础,不仅事关科学决策和市场公平,更关系到‘双碳’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市政协委员刘德允建议,加强碳排放数据顶层设计,构建南京市“碳核算为主、碳监测为辅”的碳数据质量体系,实现碳排放数据“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目标。在精准摸清碳排放家底的基础上,可持续高效开展碳消减、碳交易等工作。

市政协委员袁建华建议,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降碳减污的新管理模式,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实施方案,绘制全市一盘棋的绿色低碳发展蓝图。强化统筹协调,指标化、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双碳”目标任务。聚焦源头施策,建立碳排放“双控”制度,逐步推行碳排放许可、能评+碳评、用能预算+碳预算等制度,探索区域碳排放占补平衡机制和碳普惠机制。

市发改委负责人认真听取协商建议,并在分组讨论中与委员们互动交流。我市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成立了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印发了“双碳”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年度工作要点,以项目化、清单化、指标化推进全市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发挥南京高校、央企资源优势,市政府先后联合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华能集团,分别成立碳研院,为我市“双碳”政策及目标实现提供智力支撑。

B 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绿色能源

市政协常委朱超平提出,绿色低碳产业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建议我市培育壮大低碳、零碳和负碳产业,推动高碳产业和低碳产业动能转换,把产业结构调“轻”、碳排放量变“低”。前瞻布局虚拟现实、量子通信、氢能、固态电池等未来绿色产业,积极发展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布局新能源、智能电网、储能装备、氢能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营服务业,抢占绿色低碳产业制高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作用,做好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到综合示范的全链条布局,为我国实现科技支撑‘双碳’目标提供‘南京方案’。”民革市委围绕我市建设“双碳”重大科创平台,提出培育绿色低碳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双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建设,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双碳”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工作等多条建议。

“从产业层面探索低碳化对策,不仅要强化低碳技术支撑,更要将绿色低碳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努力打造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格局。”市政协委员宋立君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协商建言。他说,农业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贯穿于种养业生产、能源和投入品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理全过程,新发展格局下,聚焦“双碳”目标深化农业绿色发展应从要素、产业、制度多层面推进。建议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通过改良生产结构、优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净碳效应。

“加强城市储能体系、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强氢能技术的研究、合作和项目落地,在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加强屋顶光伏、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新能源项目的实施,并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市政协委员范凯洲就发展新能源产业提出“推动公共建筑新能源基础设施改造,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企业布局营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错位协同发展,加大新能源技术项目的推广应用力度,完善能源法治管理体系”四方面建议。

“‘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和加快电动化转型是汽车产业迈向碳中和的主要路径。”市政协委员刘光平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电池回收处理难、快充技术不完善、续航里程短”等难点问题作了具体分析,提出新能源汽车发展需借“三个力”,即政策持续发力、市场形成合力、科技发挥动力,通过长远规划和政策扶持,做好市场引导,推进核心技术攻坚等,促进新能源汽车稳步发展。

市政协委员唐嘉乐提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对实现“双碳”目标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全国碳交易市场全面启动、区域绿色金融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针对南京的实际情况,建议从增强防范气候变化的金融风险能力、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强对碳市场数据质量的监督管理三个方面,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撑功能。

C 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以绿色低碳生活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玄武区政协表示,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最直接的路径。他们从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水平,完善绿色低碳环保设施和垃圾资源回收利用处理系统;提升绿色出行服务水平,完善公共交通衔接和优化步行、非机动车出行环境等方式;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加强低碳建筑领域研究,探索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控制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出建议。

“社区作为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市政协委员严震建议,构建我市“低碳—近零碳—零碳”进阶式社区低碳体系建设方案;组织开展绿色技术研发应用,促进我市社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可持续”发展;加强“双碳”工作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倡导居民践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对此,市政协委员姚云飞亦有同感。他说:“作为承载社会基层管理、服务、保障功能的‘细胞单元’,社区和家庭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落脚点和最后一公里,绿色社区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建议做好低碳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探索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低碳社区建设路径,如利用社区花园、绿地及连廊、露台等多层次的社区空间,建设“口袋公园”“微绿地”,打造社区级的绿色空间网络。

“通过各种形式活动对社区居民开展绿色生活理念、低碳生活方式教育,以低碳生活理念改变民众的日常行为模式,从‘要我节约’变为‘我要节约’。”市政协委员谭燕泉说,低碳环保是她一直努力践行的生活理念。理性消费,家庭装修尽量简约;以步代车,低碳出行;省水节电,循环利用,随手关灯;珍惜粮食,光盘行动,减少垃圾再生……她列举了一系列低碳生活日常,倡议大家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将绿色生活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将日常生活产生的碳排放努力降到最低。

“制度保障不断夯实,治理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升级突破,能源结构显著优化;‘双碳’路径率先探索,示范试点持续创建。”市政协的调研报告系统总结我市高度重视“双碳”工作、多措并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并紧密结合我市实际,以及近期全球极端性气候和世界格局演化加速新一轮能源危机使得实现“双碳”目标任务更加艰巨复杂的现状,提出加快完善“双碳”工作整体规划、强化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科技支撑、促进多能互补的能源清洁安全高效利用、推动产业低碳化和低碳产业化发展、强化城乡生产生活“双碳”行动协同发力、全方位夯实“双碳”工作基础等六方面14条建议。

“‘我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这个主题很重要也很必要。”市领导杨学鹏到会听取协商发言,对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充分认可。他说,经过全市的共同努力,南京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难度很大,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人民政协联系广泛、人才荟萃、智力集聚,这次“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协商议政,将对我市抓好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