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节能网

 

搜索

欢迎投稿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欢迎订阅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入编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诚邀广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地址:南京市苜蓿园大街52号      E-mail:jsjnw@jsjnw.org


版权所有:南京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备案号:苏ICP备1001093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

 

节能详情

行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储能企业如何提升竞争力?

作者:
来源:
中国能源网
浏览量

“未来,储能发力的主战场会在哪些场景?”

“储能企业要如何针对市场需求打造核心竞争力?”

随着新型储能利好政策频频发布,业内对于2023年的储能发展寄予厚望。在日前举行的2022工博会汇川技术云上峰会圆桌论坛上,如何把握“双碳”机遇,实现储能领域的价值突破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焦点。

发电侧或成“第一主战场”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储能研究院院长李建林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化学储能将迎来发展黄金期,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从技术成熟度、成本、产业链完善程度以及多年来运行经验等方面来看,在发电侧还是大有作为的。“特别是共享储能电站在山东等省份积极示范以来,更是取得了长足进步。未来储能的第一主战场应该在发电侧。”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联合开展的“‘双碳’背景下发电侧储能综合价值评估及政策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发电侧储能装机的累计规模超过250万千瓦,同比增长65%,其中,新增投运规模超过100万千瓦,同比增长2%。过去5年,我国发电侧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容量复合增长率超过100%。

特别是针对2023年的储能应用,江苏林洋亿纬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曾繁鹏表示,随着“十四五”规划新能源装机进程的推进,目前很多地区都要求新建新能源项目按照10%-20%的比例配套储能设施,明年的储能主战场还是在新能源发电侧的配套应用。

用户侧市场前景广阔

“现阶段对于电力系统而言,储能还是一种比较稀缺的调节资源。特别是新型储能,以其建设周期短、布置灵活、调节性能好等特点,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曾繁鹏表示,从储能成本疏导角度而言,当前,在发电侧和用户侧都出现了利好的商业模式。

曾繁鹏指出,目前,在很多场景下的用户侧储能已经能从夜充日放、需量调节、需求响应、提高新能源消纳等收益方式中实现盈利。从未来储能的发展来看,用户侧储能会有更加灵活的商业模式和收益空间。特别是随着电力市场的完善,会出现更加灵活的收益模式,多种收益模式的组合也会给用户侧储能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对此,李建林也指出,在现有储能电池的技术水平下,0.7元/度的峰谷差是储能盈亏平衡点。“在扩大峰谷电价差后,全国21个省份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达到了0.7元/度左右的价差水平,所以用户侧储能也将具有广泛的市场空间。”此外,李建林也表示,在电网替代性储能、输配电扩容、外送通道应急处理等应用领域,储能也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对于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储能市场空间,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能源SDT总裁晋永清认为,未来,储能发展或以发输侧为主,以新能源基地展开建设的大颗粒度、高标准、高要求的新型储能电站,保障了新能源电网的电量充裕与电力稳定。“针对配用电市场,随着各地用电成本的差异,以及工业场景的不同,峰谷电价较高、或者对用能有特殊要求的场合,会形成以发、配、用结合微电网。”

核心竞争力源自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加强了顶层设计,部委联合发文的储能政策有近150项,地方配套政策有近300项,这些政策明确了储能的地位和身份,给出了储能参与调节的实施细则,各政策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加强,稳定实施,逐渐建立起储能的成本疏导机制,不仅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储能产业的市场需求。” 李建林指出了储能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曾繁鹏坦言,近年来,储能市场需求的快速放量让很多企业始料未及。“林洋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布局储能,也在通过产业链的合作提高产品竞争力,例如林洋与亿纬、汇川等公司的合作,进行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开发。现阶段,我们的重点还是针对国内新能源配套的储能市场,开发高安全、长寿命、高收益的储能产品。商业模式上,会采用集中共享的模式与国内新能源投资商共同开发项目。将分散的小规模储能集中建设,解决运维难、调度难的问题,同时工程质量也会得到一定的保障。”

谈及企业如何在储能市场保持竞争力时,晋永清透露,汇川技术今年内共取得储能项目订单近300万千瓦。“通过对能源场景的洞察,我们在发、输侧集中布局储能,在配用侧布局了工商业储能和海外的户用储能。同时,还构建了集中式产品平台、工商光储平台、户用光储平台、工业电源平台,通过这些技术平台,逐步完善各个场景下的储能产品,再通过与各个场景下垂直方案的客户,共同构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水平解决方案,从技术创新上构建核心竞争力。此外,储能的多应用场景也是我们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未来储能领域核心竞争力一定来自于客户的需求与产品的融和能力。”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