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在严监管、确保绝对安全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对经全面评估审查、已纳入国家规划的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陆丰三个核电新建机组项目予以核准。这是自2021年4月以来,首次有新核电项目获批。双碳目标下,应如何推动核电高质量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提出,为推动气候环境治理和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道路方向。双碳目标下中国实现深度脱碳路径面临着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和科技创新支撑的需求。
面对未来巨大的低碳能源缺口,核电由于能量密度大、清洁低碳、运行稳定、安全高效等优势,正处于“史上最大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将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引导民众低碳消费和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将引领全球在“后疫情时代”实现绿色、低碳复苏,对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双碳时代,核电发挥更大作用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实现深度脱碳路径,需要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和科技创新的支撑:提升能效、控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能源碳减排方式;建立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和社会消费方式,以数字化和电气化推进脱碳;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零碳排放能源体系;低碳循环推进支撑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
核能可作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基荷电源。核电能量密度大,生产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碳排放。同时,核电运行稳定、可靠、换料周期长,适用于电网基本负荷及必要的负荷跟踪,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基荷电源。
核能的多用途利用将为高碳排放部门的脱碳提供技术方案。与化石燃料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的利用形式不同,核能通过核反应过程(包括裂变、聚变或衰变)获得高品位热能,可以满足稠油热采等工业生产过程的需求,还可以为新型工业园区、新型城镇等清洁供暖,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核能制氢可以替代焦炭用作炼钢过程的还原剂,优化生产工艺的原料投入,大幅降低生产过程的排放。此外,核能还可在制冷、海水淡化、同位素生产、空间电源、水下能源网、陆上移动电源、应急电源等多场景下应用。在“双碳”背景下,通过与高碳排放行业耦合发展,核能的零碳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核电高质量发展的定义与机遇
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中提到“要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核安全始终是核工业的生命线,把握此轮机遇,助力双碳目标,核电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需要关注如下事项:
提高现有运行核电站的安全可靠性;提高核电的运行经济性;不断优化核电新机型设计,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核电堆型。提高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总之,对于核电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宏观上,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循环畅通;提升产业链水平,强化双循环联动,推动建设核强国。在国家打造高水平安全、创造高品质生活、推进高效能治理方面继续发挥核电新的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