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我国海岸线漫长,潮间带及近海范围风能资源十分丰富。2010年11月,我国第一座海上风电场示范工程——上海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投入运营。2014年底,国家能源局对外公布《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总容量10.53GW的44个海上风电项目被列入其中。“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规划中,2015年海上风电机组装机容量将达5GW,2020年将达30GW。
(2)潮汐能发电现状
我国潮汐能蕴藏量约为110GW,可开发总装机容量约21.8GW,年发电量62.4TW•h,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两省和上海市沿海区域。已在1986年建成当时世界第三大潮汐电站,即江厦电站,装机容量3.2MW。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建设1~2个10MW级潮汐能电站和若干潮流能并网示范电站。目前,处于前期研究中的潮汐电站有4处,分别是浙江三门湾潮汐电站、厦门马銮湾潮汐电站、福建八尺门潮汐电站以及温州瓯飞潮汐电站。其中,温州瓯飞潮汐能电站规划装机容量为400MW,总投资335亿元,规模世界第一。
(3)潮流能发电现状
据对130个水道沿岸潮流能资源蕴藏量统计,我国可利用的潮流能理论平均功率约14GW。按海区分,以东海沿岸最多,有95个水道,理论平均功率约为11GW,占全国总量的78.6%。特别是舟山群岛,许多地方潮流速度达到4m/s,适宜建设大型潮流发电场。2013年8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研发的国内首台100kW海洋潮流发电装置在青岛下水发电。同月,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发,采用双机组十字叉型水轮机专利技术和漂浮式双体船载体设计的“海能III”号,在浙江岱山县龟山水道投入运行,装机总容量为2×300kW,成为世界最大的立轴潮流能发电站。
(4)波浪发电现状
我国沿岸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约1285万kW,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建立波浪能发电系统发展潜力巨大。我国首座波浪独立发电系统,汕尾100kW岸式波浪电站于1996年12月开工,2005年第一次实海况试验获得成功。2014年1月,中国海洋大学主持研制的“10kW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在青岛斋堂岛海域投入使用。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在山东、海南和广东各建一座1MW级岸式波浪发电站。
(5)海洋温差能发电发展现状
1881年法国人达松伐耳提出海洋温差发电的设想,1930年法国人G•克劳德在古巴建成陆基开式发电装置,1979年8月世界上第一个有净功率(15kW)输出的海洋温差发电装置——“MINI-OTEC”漂浮式海洋温差电站,在美国夏威夷建成。2013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15kW温差能发电装置投入运行。2013年4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香港华彬集团签署协议,计划在我国南海建造一座发电容量10MW的海洋温差电站。
(6)海水盐差能发电发展现状
1939年海水盐差能发电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由于盐差发电技术最为关键的组件——渗析膜的发展滞后,盐度差能发电技术进展较为缓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渗透压能法每平方米膜面积的发电功率已从0.1W提高到3W。
我国在1980年前后开始盐差能发电研究,1985年在西安采用半透膜,研制成功干涸盐湖浓差能发电实验室装置,半透膜面积为14m2。试验中淡水向溶液浓盐水渗透,溶液水柱升高10m,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功率为0.9~1.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