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节能网

 

搜索

欢迎投稿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欢迎订阅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入编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诚邀广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地址:南京市苜蓿园大街52号      E-mail:jsjnw@jsjnw.org


版权所有:南京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备案号:苏ICP备1001093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

 

节能详情

不搞齐步走,各地科学确立降碳节奏

作者:
来源:
中国能源报
浏览量

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政策措施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注重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稍早前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要求。

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用能现状不同,在全国性大市场中的功能定位也不一样,决定了各地降碳工作各有侧重。既要融入“双碳”这盘大棋,又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地方政府如何发力?记者梳理了31个省(区、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尝试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降碳“分步走”、节奏各不同

“有序推进”“科学稳妥”“把握节奏”……在黑龙江、吉林等20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约而同出现类似表述。记者注意到,随着认识不断加深,前期出现的“碳冲锋”“运动式降碳”等“激进”做法得到纠正。多地强调先立后破、防范风险,兜底保障与降碳同等重要。

例如,陕西提出“狠抓优煤、扩油、增气各项工作,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强化稳产、保供、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浙江要求通盘谋划,坚决避免“一刀切”,既要狠抓百个千亿元级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也要强化能源运行调度,确保能源安全保供。黑龙江提出新能源装机比重超过40%的目标,并要求“统筹化石能源安全和非化石能源发展”,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气化龙江”等工作。

“协调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是降碳面临的难点之一,需密切防范转型可能带来的能源供应不足、系统运行不稳、价格负担加重等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提出,要在抓共性问题的同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好降碳规划部署。“建议构建匹配发展定位、灵活互补的区域降碳格局,综合考虑各地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建立完善差异化的降碳责任目标分解机制。比如,应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省份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鼓励东西部结对帮扶省份间开展协同减碳探索等。”

这样的思路已有体现。在基础较好的地区,降碳步伐更快、目标更高。比如,海南提出“争做‘双碳’优等生”,天津将推进电力“双碳”先行示范区建设,福建着力深化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部分化石能源大省则更侧重打基础,继续淘汰落后产能、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等仍是工作重点。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思路细化

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另一频繁出现的热词是“减污降碳”。继去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以来,协同增效思路进一步细化。

据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田成川介绍,“十四五”期间,污染防治攻坚战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上述《意见》优化攻坚路径,突出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加快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落实到地方,措施各有特色。

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河北为例,目前该省邢台、邯郸、石家庄已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后十”,去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15.3%。为持续提升环境质量,河北将“着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列为工作重点,除了工业污染治理提档升级、重型柴油车清洁替代等专项行动外,今年还计划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800万千瓦,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进用能权、排污权交易改革,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空气质量整体较好的地区也在探索减污降碳协同推进路径。比如,江苏将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广东将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四川则要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高碳能源结构和高能耗、高碳产业结构问题,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同根同源性,两项任务的难度和挑战非常大。”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告诉记者,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双重任务,国家层面也将推动二者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实现目标协同、区域协同、措施协同、政策协同和监管协同。

主动提高绿色低碳产业比重

值得关注的是,多地纷纷告别传统思路,不再单纯把降碳视为一件“花钱的事”,而是主动提高绿色低碳产业比重、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及推广应用,追求发展的“含绿量”与“含金量”双升。

曾经“一煤独大”的山西,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集约发展,将再建20座智能化煤矿、500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等项目;一手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发展,做强做优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千亿元级产业,做大做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百亿元级产业,布局碳基芯片、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精准对接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革命等,该省还将立项实施30个左右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在贵州,当地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及新材料产业,力争实现产值增长80%以上,并将培育以整车为牵引、以动力电池和汽车零部件为支撑的产业集群;青海将加快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持续壮大以新能源发电成套设备及关联设备制造为主体的产业链,培育光伏和储能制造两个千亿元级产业;内蒙古定下新增新能源并网规模200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提至40%以上的目标,计划集中建设千亿元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氢能装备、储能设备产业基地……

高世楫坦言,资本密集、高碳排放的重化工等项目,一度是部分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要破除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碳生产力是发力点之一。“特别是要将新技术、数字经济、生态等新生产要素融入传统经济生产过程,打造新业态和新模式,持续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以绿色低碳为方向优化需求结构,持续加大在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投资,引导合理适度消费,加大对公众消费低碳产品的激励。”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