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节能网

 

搜索

欢迎投稿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欢迎订阅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入编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诚邀广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地址:南京市苜蓿园大街52号      E-mail:jsjnw@jsjnw.org


版权所有:南京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备案号:苏ICP备1001093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

 

节能详情

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发展

作者:
许金华 王晓明
来源:
科技日报
浏览量

—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3月2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强调,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4月2日,国家能源局、科技部发布的《“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进一步明确,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加快推动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创新,锻造长板技术新优势,带动产业优化升级。推进能源革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将发挥引领支撑作用。

创新是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动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呈现加速融合的趋势,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进入持续高度活跃期,多种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进入试点示范和商业化规模化发展阶段。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核能、氢能、生物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一大批新兴绿色低碳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全球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动力,也是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高排放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制定了“双碳”目标和路线图,积极部署发展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突出全链条集成化创新。同时,美国、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也加强了对未来产业的布局,聚焦低碳、健康、数字、安全4个主要方向,将先进能源、绿色交通、氢能产业等列为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从而引导世界能源体系向能源生产清洁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我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面临一些问题

过去10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仍存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的机制和政策尚需完善。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缺乏统筹布局和优化配置,研发机构“帽子多、牌子多”,产学研协同创新“散而不强”,重大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首台(套)依托工程机制、容错机制、碳标准、碳核算、碳检测及碳认证等公共服务机制有待完善。

二是部分技术装备还存在“卡脖子”问题。关键零部件、专用软件、核心材料等依赖进口,自主可控研发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效组织体系及使命驱动、任务导向的实验室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三是科技创新对相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支撑作用不够。新型电力系统、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技术以及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储备偏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尚需畅通,创新活动前期策划、研发组织、成果评价、应用推广全过程管理链条尚未完全打通。

多措并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

“十四五”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加强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首先,分类部署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以零碳技术创新带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研发更高效、更经济、更可靠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先进发电技术,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突破,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攻关,推动储能技术集中攻关和示范试验,开发核电优化升级技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新一代核电技术。

——以低碳技术创新赋能高排放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围绕油气、煤炭、火力发电等传统能源行业,研发油气安全保障供应技术、煤炭绿色智能高效开发利用技术、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智能化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传统能源产业优化升级。

——以负碳技术创新支撑电力行业实现净零排放。研发新一代高效、低能耗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和装置,提高碳捕集的经济性,开展百万吨级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示范。

其次,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支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新突破。

——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联合体。完善绿色低碳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对于目标明确的科技攻关任务,以“揭榜挂帅”制确定牵头实施单位,建立多方联合攻关的创新协同机制。

——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果示范应用。根据技术成熟度评估,设立示范工程、示范区,降低投资风险,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首台(套)政策,进一步细化落实容错机制等支持措施。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能源领域中央企业联合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服务机构,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以需求为导向,联合攻关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

——健全绿色低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标准的顶层设计,积极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标准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建设绿色低碳技术标准化信息平台,推动标准公开和推广应用。

(许金华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晓明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