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节能网

 

搜索

欢迎投稿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欢迎订阅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入编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诚邀广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地址:南京市苜蓿园大街52号      E-mail:jsjnw@jsjnw.org


版权所有:南京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备案号:苏ICP备1001093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

 

节能详情

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正式实施

作者:
来源:
江苏省能源研究会
浏览量

当前,我国建筑领域已经开始超低能耗建筑的探索。

超低排放的绿色建筑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同时也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广泛应用于单体建筑、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领域,绿色节能未来将为整个行业带来万亿元级的市场规模。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此前发布的公告,今年9 月1 日起,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 正式实施。

该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46 家科研、设计、产品部品制造单位59 位专家历时3 年联合研究编制完成。

这个标准是国际上首次通过国家标准形式对零能耗建筑相关定义进行明确规定,将在零能耗建筑领域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提出中国解决方案。

这将对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提升建筑室内环境水平、调整建筑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建筑能耗更低

自1980 年以来,我国的建筑节能先后经历了30%、50%、65% 三个阶段,尤其在降低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供暖能耗、公共建筑能耗和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现阶段建筑节能65% 的设计标准已经全面普及,提高了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质量。

9 月1 日起实施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中,对“近零能耗建筑”做出了定义:其建筑能耗水平应较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降低60% 至70% 以上。同时,也明确了“超低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的标准。

 

在此之前,我国建筑领域已经开始超低能耗建筑的探索。

在高碑店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内的一栋被动式专家公寓楼,是获得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 和中国超低能耗建筑联盟双认证的单体住宅建筑。

楼内没有集中供暖,仅靠被动房相关技术,就可实现冬季室内平均温度在20摄氏度以上。238平方米的房子,仅采暖这一项每年可以节约将近4000元。这栋楼与此前的基准建筑相比,节能了92%。

实现这个效果主要靠三点:一是房子的密封、保温效果要好;二是新风系统24 小时持续为室内输送新鲜空气,冬季将电视、灯具、做饭等生活中产生的热量,通过环境一体机的热交换功能,将室外进到室内的冷风预加热,以保持室内温度,不再需要传统的集中供暖与空调制冷系统;三是建筑外遮阳,夏季室内窗帘大概能挡住 20% 的太阳辐射,室外遮阳则可以挡住80% 以上的辐射,以此降低空调使用的能耗。

正是在超低能耗建筑方面积累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10 月9 日- 11 日,世界节能建筑领域的“奥林匹克”国际被动房大会首次走进亚洲在高碑店市举办。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引领标准提升进程,在具备条件的园区、街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集中连片建设,到2020 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000 万平方米以上。

随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吉林等省市针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推广的政策和技术标准陆续出台,今年以来,黑龙江、上海、天津等省市也先后出台了超低能耗建筑的相关技术标准。

自2014 年开始,河北省级财政每年给予超低能耗建筑建设补助资金,现已累计超过4400 万元。截至目前,河北已累计建成超低能耗建筑18 个,建筑面积27.52 万平方米;在建建筑面积237.22 万平方米。

在技术层面,河北省借鉴德国经验和瑞典被动式房屋标准,在总结河北试点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于2015 年2 月份颁布了国内第一部《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高碑店市列车新城项目,完全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该项目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节能标准最高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社区。项目120 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被动房综合社区。

超低能耗综合社区不仅完全采用被动式建筑技术,而且采用海绵城市、雨水回收、生态自我修复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打造全新的绿色智慧生态社区,包括高层、多层、学校、商住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业态。

随着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广泛应用于单体建筑、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领域,将带来万亿元级的市场规模。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